太 极 理
一、“太极者,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”。 “阴阳”是古代哲学《易经》的代名词。达到阴阳平衡、对立统一这样的法则称为太极。因创拳者为陈氏家族,故称之为“陈式太极拳”。
二、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、立体螺旋。即通过“缠丝”使人体在同一时刻达到左右、前后、上下的对立统一、阴阳平衡。
三、“基本功”如同我们的汉字笔画中点、横、撇、捺、竖、勾,只有正确的掌握了笔画书写规律后,我们才能组成汉字、词组、华丽的语句、千古绝唱的诗歌、优美的散文。慢写、慢练只是一种练功的方式和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如同登山者从不同方向攀登山顶,虽路径不一,但目的都是到达山顶。
四、“十三式”: 太极拳如同一座建筑物,十三式是它的建筑原料。手法上有:棚、捋、挤、按、採、挒、肘、靠八法;步法上有前进、后腿二法;眼法上为左顾、右盼二法;身法上有中定一法。
1. 眼法:眼是心灵的窗口,传达意志、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,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进攻、退守的器官。 孙子兵法曰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我们练拳时无人若有人,交手时有人若无人。观对方动静,捕捉要点,做好相应的着法应敌。眼法的要求:应是十三式中的“左顾、右盼”。“左顾”的同时有“右盼”。“顾”处是视力的集中点,是眼法的实处,“盼”处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的范围面,是眼法的虚处。 也就是要求做到刚柔相济的眼法。
练习时,例如面向北。 (左前方45o、正前方、右前方45o各选一点,平视视角点)初次可用二×八口令,适应后可采用四×八口令练习。
2. 身法: 负责带动步、手而因敌变化。它的规律是动作中的中正安舒,而非呆板的中正。陈式的全体运动,以螺旋为主,所以身法也同样应当是立体螺旋的。只要眼看固定方向,则身向左右旋转时,自然形成立体螺旋状。
练习时,面向正北,把步法打开一肩半宽,成无极桩(马步)。向左旋转时,沉右胯松左胯、马步过渡。向右旋转时沉左胯松右胯、马步过渡。眼法选正北固定一点。二×八口令。
3. 步法: 在陈式拳的上下配合规律是较重要的。陈鑫(陈氏家族理论家)曰:“手到腿不到,发人不巧妙,手到腿也到,发人如薅草。”所谓的到与不到指的是步法。 一般武术也有“手是两扇门,全凭脚打人”的说法。
练习的顺序依次是:仆步 → 马步 →虚步 → 弓步 → 马步 → 虚步。
仆步: 应注意以脚后跟内侧贴地滑出去,步子以一肩半宽为适。落下脚尖成仆步。
马步:屈膝仆步腿成马步,身法应向仆腿方向旋转。
后虚步:松仆步腿,腰胯旋转,并将重心转移到此腿。收后腿,落于仆步腿后方一肩宽,两脚之间构成一等腰三角形。注:后脚跟应提起。
弓步:以虚步脚的脚尖(大拇指)贴地,向后滑一肩半宽为适(与重心腿在一条线上),落下脚跟成弓步。双脚脚尖朝同一方向。
马步:弓步腿应松胯屈膝,同时以脚后跟为轴外摆脚尖。脚尖朝正方向时落下成马步。
虚步:重心移于弓步腿,收仆步腿,构成一个前等腰三角形。注意:前脚脚跟应提起。
4. 手法:
1) 手型 :四种。 即. 掌、拳、钩、把。
掌型:掌是螺旋形的掌。要求中指虚领顶劲,大指根结靠拢掌部,梢节自然松开。中指在动作时,五指自然随着顺逆变化,作螺旋转动。
拳:从小指依次至食指旋转着贴掌心而握,大指则斜扣于食指,中指的中节成螺旋形。
钩:食指与无名指合于中指下旁,再以大拇指合于三个指尖下边,小指亦合在大拇指与无名指夹缝间,倒立成钩型,如鸡头、鸡嘴状。
把:从小指依次至食指旋转,与日常生活中拧水龙头、握铁锹把姿势相似。
2) 手法的基本规律 :公转加自转
① 手法的自转分为 :顺缠和逆缠
顺缠:凡大拇指向外翻转,掌心转到向上为顺缠。
逆缠:凡小指向外翻转,掌心转到向下为逆缠。
② 公转分为 :正旋和反旋
正旋:凡逆缠外上弧线开手,顺缠里下弧线合手为正旋。
反旋:凡逆缠外下弧线开手,顺缠里上弧线合手为反旋。